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措施 锦屏县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对其保护既要采取全局性的宏观措施,又要采取具体的微观方式方法。根据当前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其抢救和保护工作应在摸清家底(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的基础上,分类分层次进行保护。 (一)加强民间音乐保护。锦屏县地方性民间音乐资源丰富,极具地方特色,主要有平秋侗族大歌、韶霭河边腔苗歌、裕和十二诗腔苗歌等代表性民间音乐。采取的保护方式方法:一是组织音乐专家对县内流传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普查研究,挖掘整理,编辑出版民间音乐专辑;二是继续把民间音乐引入课堂传授,普及民间音乐教育,培养民间音乐传承人;三是通过推荐、申报,由政府命名一批具有代表性传承人。 (二)加强民族节庆保护。锦屏县较为有名的节庆有隆里龙灯节、瑶白摆古节等。因此,保护传统节庆文化,首先要保护和弘扬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要对传统节日禁忌、祭礼等民风民俗,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不断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同样可以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中。其次要加强节庆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其三,应本着群众自发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把节日办出特色。 (三)加强传统工艺保护。平秋的侗布制作工艺因受市场需求萎缩而衰退,因受现代化纤原料的掺入而变异。因此对有价值的并能进行保护的民族传统工艺进行保护显得十分迫切。据初步调查,锦屏县比较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工艺有侗族刺绣、九寨侗布制作工艺等。在保护传承上,除了进行记录式保护外,还要根据不同工艺特点有所侧重,有的偏重对艺人的保护,有的偏重对产品和资料的收集。 (四)加强戏曲、杂耍竞技文化保护。戏曲文化主要有隆里汉戏和亮司阳戏,这类文化应以原初的文化形态(原初的舞美设计、原初的文本、原初的唱腔唱调)为基础进行完整的“活化石”式的保护。杂耍竞技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以传承和组建表演队伍、成立协会等群众性组织为主。 (五)加强服饰文化保护。锦屏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由于服饰固有的不断弃旧迎新的特性,近年来面临着流失和消亡。优秀的服饰文化需要继承发展,在保护上除了实物展示外,还要运用多种形式挖掘、弘扬:一是通过参加民族服饰展示活动,提升民族服饰的附加值,创新服饰文化品牌;二是依托民族专业博物馆,借助其技术力量挖掘、保护民族服饰,并开展服饰文化交流,促进服饰文化的繁荣的开发利用。 (六)加强民族文化村寨保护。锦屏县民族文化村寨列入省、州级保护的有10个,其中隆里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茅坪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还与平秋、偶里、瑶白、文斗、韶霭、平敖、亮寨等8个村列入黔东南州100个重点保护的民族文化村寨。 (七)加强林商文化保护利用。锦屏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人工林区,其人工造林的历史已有五百年之久。数百年辉煌的林业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林商文化遗产。主要有反映林业生产关系的锦屏文书,以碑刻为载体的官府文告和民间规约,林业生产工具,农林生产习俗及反映林业文化的民风民俗等。在保护上应以“突出主题,集中展示”为主线,采取建立博物馆的模式来加以保护,发掘延伸其文化内涵,使之变为服务社会的文化遗产,让后人从中受到启迪和借鉴,同时也更好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杨胜福(1963-)男,汉,贵州省锦屏人,毕业于贵州财经学院,锦屏县文化馆馆长,馆员,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